任陣海,1932年11月07日 出生于河北省大名縣,大氣環境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國家環保總局氣候影響研究中心總工。
1955年任陣海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6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晉升為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81年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擔任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在第18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在長期研究實踐及調研基礎上,團隊認識到我國大氣污染研究,應緊迫地提上日程,并認為“環境”是獨立發展的學科。負責組織我國首次中尺度區域性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設計建立包括地面監測網多要素同步監測、超低空航測、遠紅外探測、聲雷達布陣等多種先進手段的綜合觀測系統,以后在多個重要城市地區實施,并用于我國酸沉降及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
組織發展探測實驗技術、研發多普勒聲雷達(批量生產),等容氣球及其甚高頻多普勒多目標跟蹤系統,最早組織大氣顆粒物沉降速度測量和SO2轉化率實驗,填補了當時該領域的空白。
在領導支持下倡議組建大氣環境實驗基地,參加總體設計建立我國首座大氣環境監測專用鐵塔,迄今仍為國內高度最高并裝配探測技術設備,培養了研究骨干。
最早利用輻射監測資料反演大氣顆粒物時空分布特征。建立大氣環境容量理論,解決了環境規劃控制的難點,并應用于多個區域性經濟與環境的調控對策;首次揭示我國與跨國大氣輸送宏觀規律,為應對國際爭端提供科學依據。創立了大氣環境資源背景場。主持氣候變化對我國環境影響的研究,并向聯合國提交國家報告。組織衛星資料反演研究,參加沙塵暴研究。
近年來,本研究組建立大氣環境過程概念,發現大氣污染匯聚帶,建立三律(累積、輸送、清除)方法。同化有關資料構建歐拉場確定地區的污染范圍及輸送通道。通過研究實踐,認為大氣環境污染的實質是中尺度問題,發展濾波技術揭示中尺度地區性污染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