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財政資金重點投向“綠水青山”
借助金融手段,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是綠色發展的鮮明標志,金融是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
北京市逐“綠”而行,通過部門間協同發力,建立了常態 、穩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機制,聚焦重點、統籌保障,財政資金重點投向“綠水青山”,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任務順利開展。綠色攜手金融,搭建發展橋梁,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跨部門聯動 構建良好政策環境
今年以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充分發揮跨部門資源聯動優勢,與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等金融部門加強部門間協同,形成合力,在政策研究方面探索與金融部門的連接點和可能性,強化部門間政策協同,合力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
今年1月11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雙方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綠色北京”戰略,建立全面合作關系,深入拓展在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方面的合作。
未來,雙方將重點圍繞開展企業及項目碳排放評價、建立綠色項目/企業名錄、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探索建立既符合北京發展特色又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綠色評估標準、促進金融機構與綠色產業、項目深入對接等多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合作備忘錄簽署后,雙方全面合作、互相托舉,通過多次溝通交流、座談調研,努力在綠色低碳和金融領域發揮合力,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特色做法。
強化標準融合 搭建綠色與金融之橋
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今年7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印發《北京市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開展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工作,探索構建北京市“本地化”的綠色績效評價標準,并借助金融的力量推廣應用。《指南》以“績效分級、差異管控”為重要手段,激發企業節能減排內生動力,各企業和項目實施“自愿自證”,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審核后將符合要求的企業和項目納入綠色企業和項目庫,并推送到金融管理部門,促進商業銀行與綠色企業對接,給予企業綠色金融支持;同時,研究將綠色企業納為環保信用良好主體,優化檢查方式,做到無事不擾。
“《指南》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便于企事業單位對照,實現精細化管理。同時,通過激勵性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的減排潛能,實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持續減排。”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污染源管理處處長劉煒介紹。
借助金融手段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據介紹,北京市在保持穩定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借助金融手段,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讓更多真“綠”的企業和項目獲得支持。
為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更好發揮金融在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中的作用,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會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北京市碳資產質押融資試點方案》,對可用于質押的碳資產進行了界定,要求質押融資資金優先用于促進污染防治及碳排放控制領域,規范了碳資產質押融資業務程序,尤其是在貸后管理層面強調優先考慮企業的減排履約能力。
下一步,北京市將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在減污降碳領域的專業優勢,加強與金融等部門的協調溝通,推動綠色金融在減污降碳領域的應用,共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